“非典型抑郁”诞生记
作者:Jonathan W. Stewart, MD,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精神病学教授
1959年,人们首次描述了“非典型抑郁”(atypical depression)这一临床状况,而特异性诊断标准则于1984年问世。除了显著的心境反应性(mood reactivity)外,非典型抑郁还应满足以下4条症状学标准中的至少2条:
★ 过度进食
★ 睡眠过多
★ 灌铅样麻痹
★ 对人际间拒绝的病理性敏感
此外,DSM-5还规定,本次非典型抑郁发作期间,患者不能满足忧郁型(melancholic)抑郁及紧张症的诊断标准。
那么,“非典型抑郁”这一概念是如何诞生,又如何获得如今诊断地位的呢?
————————————
1959年,West及Dally注意到,一部分抑郁患者对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丙咪嗪及电休克治疗应答不佳,上述治疗手段对于“典型”抑郁患者通常是有效的;另一方面,这些患者却可以从异丙肼治疗中显著获益,而该药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的鼻祖。在West及Dally看来,“典型”抑郁等同于现在的忧郁型抑郁,而对异丙肼应答良好的抑郁患者则不具有“典型”抑郁的一些症状,包括晨间早醒及体重显著下降,而是相当情绪化,且伴有显著的疲劳。
由于上述不同寻常之处,West及Dally将此种抑郁视为“非典型”抑郁,提示其不具有“典型”抑郁的忧郁型症状及治疗应答特点。
随后,Klein和Davis描述了一些罹患“癔症样心境恶劣”(hysteroid dysphoria)的患者。这些患者通常为女性,感情方面的不顺遂可触发其病理性反应,包括过度进食及睡眠过多,直到新一段感情生根发芽。与West及Dally所描述的一样,这些患者对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应答不佳,而MAOIs治疗效果却较好。
Davidson等指出,非典型抑郁可分为两个亚型:
A型:患者存在突出的恐惧性焦虑;
V型:患者存在突出的“反向”植物神经症状。
A型非典型抑郁与英国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一组精神科医生提出的“恐惧焦虑状态”有几分类似;与忧郁型抑郁患者常见的厌食及失眠相反,V型非典型抑郁患者表现为显著的进食及睡眠亢进。此类症状让人联想到前边提到的“癔症样心境恶劣”,但Davidson等却并未对“癔症样心境恶劣”的核心,即情感高反应性加以评价。
上述研究者所描述的究竟是同一类、有所重叠还是截然不同的疾病,目前尚不得而知。在这些研究者的笔下,患者通常有X症状,以及Y症状,有时还会有Z症状,但每一症状的量化分布(例如,吃多少才算是“进食过多”),以及哪些组分作为诊断条目必须具备,还有哪些至关重要的组分被遗漏,研究者并未加以强调。就算上述问题都得到了澄清,我们又怎能知道这些症状所组成的就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而不是被我们生拉硬拽凑在一起的?
针对上述问题,Robins和Guze提出了一种针对精神障碍的效度验证方式,即满足哪些条件方可确认其为独立的精神障碍实体:
★ 首先,人们需要确定一个综合征,例如列出属于该疾病的一组体征及症状;
★ 其次,该疾病的病程,是否倾向于在家族内流行,以及其生物学背景,均应加以阐述;
★ 最后,使用症状/体征、病程、家族史及生物学异常作为验证因素,该疾病必须能与现有的其他疾病区别开来。
Klein认为,抑郁患者针对治疗的不同应答情况可提示病理生理学层面的差异,并提出将“药物分离”(pharmacologic dissection)作为精神障碍的效度验证因素。简言之,若一名患者从某种治疗中获益,而另一名表观上罹患类似疾病的患者并没有,则提示两者存在不同的精神病理学机制,罹患的可能就是不同的疾病。
追随Robins及Guze的脚步,Liebowitz终于确定了属于非典型抑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如前提到的显著的心境反应性,以及过度进食、过度睡眠、灌铅样麻痹及对人际间拒绝的病理性敏感。圣托马斯医院的一些研究者提出,存在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属于非典型抑郁,而Klein则将这一现象概念化,命名为“心境反应性”,以区别内源性抑郁的“心境无反应性”;Pitt指出,反向植物神经症状通常见于非典型抑郁患者,尤其强调了过度进食,而Klein和Davis则在描述癔症样心境恶劣时同时提到了进食过度及睡眠过度;West和Dally以及Sargant所提出的极端疲劳及萎靡被Liebowitz等归类为“灌铅样麻痹”;最后,Klein和Davis将对人际间拒绝的病理性敏感描述为非典型抑郁的特征。
至于如前提到的“药物分离”,Liebowitz及Quitkin等两组研究者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非典型抑郁患者对MAOIs的治疗应答是否真的优于TCAs,这也是West和Dally最开始所设想的。研究者为每个症状设立了具体标准,而两项研究中满足这些标准的非典型抑郁患者被随机分入MAOIs类药物苯乙肼、TCAs类药物丙咪嗪或安慰剂组,治疗为期6周。若患者能够耐受,那么治疗药将至少有2周达到最大参考剂量,即苯乙肼90mg/d,丙咪嗪300mg/d,安慰剂6片。
原创研究及对随后的复制研究均显示,满足Liebowitz非典型抑郁标准的患者对苯乙肼的应答优于丙咪嗪。
此后,Quitkin等所开展的研究再次显示,“疑似”非典型抑郁患者对MAOIs的应答更优,这些患者具有显著的心境反应性,但仅有四大关联症状中的一个。然而,如果仅存在心境反应性,而不具备任何关联症状,那么患者对MAOIs及TCAs的治疗应答并无显著差异,提示MAOIs的优越性或仅体现在确凿及高度疑似非典型抑郁患者中。
因此,药物分离现象提示,非典型抑郁是确凿存在的,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患者,且对TCAs的应答确实不如MAOIs;然而,其他患者(仅有心境反应性,无相关非典型症状)则未显示出两类药物应答方面的差异。
鉴于上述由哥伦比亚大学所开展的研究并未纳入忧郁型抑郁患者,所以非典型抑郁是否能与忧郁型抑郁加以鉴别,还有待下一步研究。在这一背景下,Stewart等将忧郁型抑郁与非典型抑郁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相比于忧郁型抑郁患者,非典型抑郁患者具有以下特征:
★ 起病年龄更早;
★ 病程慢性程度高得多;
★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异常的比例更低;
★ 未显示出忧郁型抑郁患者所存在的大脑右半球功能降低;
★ 家庭成员罹患复发或严重抑郁障碍比例更低,而罹患慢性抑郁的比例更高。
这样一来,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组的定义中,非典型抑郁不仅在症状上与忧郁型抑郁区别开来,病程、生物学及家族史同样有所差异。依据Robins和Guze的标准,非典型抑郁已足以被称为一种区别于忧郁型抑郁的独立的精神障碍。
“药物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将非典型抑郁与忧郁型抑郁鉴别开来,因为丙咪嗪针对前者的疗效似乎不如后者。理想状态下,非典型抑郁的治疗手段应该对于忧郁型抑郁患者无效;然而McGrath等发现,两种MAOIs类药物苯乙肼及反苯环丙胺治疗忧郁型抑郁效果均相当理想。与McGrath针对门诊患者的研究结果不同,针对住院患者的研究显示,MAOIs治疗严重抑郁的效果欠佳。
基于治疗转归、纵向病程、家族史及生物学方面的差异,DSM-IV将“非典型特质”作为重性抑郁及心境恶劣的修饰词。“非典型抑郁”这一术语终修成正果。
文献索引:Jonathan W. Stewart. Atypical Depression: History and Future. Psychiatr Ann. 参考文献请查看原文。医脉通编译(配图/王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