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导航 就诊指南 医疗保险 医生简介

专家视点: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有何独特之处?

发布时间:2015-12-07本文来源: 网络

相比于成人双相障碍(BD),儿童及青少年BD的诊断往往更为困难。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精神病学与行为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及心理学教授Steven M. Strakowski针对年轻BD患者的诊断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发布于Medscape。以下为内容要点:

重视儿童及青少年BD的意义


在过去的5年左右,儿童及青少年BD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有人认为,BD在这一年龄群体中被过度诊断。面对青少年及儿童BD患者时,以下指导原则或有帮助。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需要认识到,BD事实上就是年轻人的疾病。取决于参考文献的不同,BD中位发病年龄通常是青少年中期到晚期。大多数患者在21岁之前首次发病。BD是一种终身疾病,一旦发病,患者即须与其抗争多年。该病极具破坏性,因为它发生在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妨碍了青少年通过努力成为独立成年人这一重要过程,偶尔还会干扰诊断,使得治疗至关重要。

Strakowski SM, et al. Bipolar Disorder in Youth. 2015; 76; Medscape

以上幻灯片比较了一组研究,其中一项由Kraepelin于1921年开展,另一项则是Peter Roy-Byrne 1985年开展的研究,这两项研究看起来几乎是一致的。图表内容为BD患者心境事件发作的时间间隔,如1代表第一次躁狂与第二次躁狂发作的时间间隔,2是下一个间隔,以此类推。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间隔在不断缩短。这一结果表明,双相障碍的早期病程呈渐进性;因此,及早治疗BD患儿可能是我们中断或延缓疾病进展的最佳机会。


诊断儿童及青少年BD的注意事项

Strakowski SM, et al. Bipolar Disorder in Youth. 2015; 76; Medscape


Strakowski SM, et al. Bipolar Disorder in Youth. 2015; 76; Medscape

当你考虑针对一名年轻人给出双相障碍诊断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在躁狂/轻躁狂发作出现之前,我们不能诊断双相障碍。根据定义,诊断双相障碍 I 型需要躁狂发作,而诊断双相障碍II型需要轻躁狂+抑郁发作。诊断双相障碍未特定(NOS)则比较宽松,允许一定的灵活性。我们将稍后讨论这一点。无论如何,躁狂发作仍是诊断双相障碍的首要事件。然而就儿童而言,他们通常表现为抑郁、焦虑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类型的症状,在他们最终出现躁狂症状之前,上述症状常令人摸不到头脑。


★ 物质滥用可能先于首次发作;更重要的是,首次发作躁狂后的第一年是物质滥用发病的高危时期,因此有必要针对症状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监测。


尽管DSM-5主要为成人患者所研发,但也是诊断儿童BD的金标准。做出BD诊断时,患儿需满足诊断标准。两项重要标准包括:


★ 存在泾渭分明的情绪变化。通常情况下,易激惹和心境高涨比较常见;但是请记住,易激惹同时也是青少年抑郁的一种常见和公认的症状,鉴别诊断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


★ 存在活动或精力水平的显著改变。这种变化应不仅仅是ADHD潜在活动过多症状的延续。


上述两种情况下,所谓的“B”症状("B" symptoms,即DSM-5中BD诊断标准中B条目中的症状,医脉通注),包括睡眠改变、对特定活动的追求及思维奔逸等均需要存在。BD必须呈发作性,与潜在基线水平相比存在变化,否则诊断为BD并不恰当。


儿童青少年BD与成人BD的差异


诊断儿童BD时与诊断成人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患儿的症状表现可能更加柔和,症状构成可能不那么“规整”;可能更容易出现混合性发作或更多的抑郁症状;依据定义,鉴于易激惹也是儿童抑郁的症状,其同时符合抑郁及躁狂标准的可能性自然升高。


尽管研究结果不一致,但相比于成人患者,BD患儿的精神病性症状可能更多;从发育的角度说得通,但事实上往往难以鉴别。植物神经症状或体征,尤其是睡眠紊乱,在BD患儿中程度可能相对较轻;相比于成人患者,儿童及青少年的这些功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最后,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发病可能没那么意外和急骤。更多的情况下,患儿首先经历一个渐进性的症状“导入期”,其间发作表现得不那么分明,但最终必须出现明确的发作,否则我们难以将双相障碍与更多的慢性疾病鉴别开来。这一点在下诊断时尤为重要。


发育背景


当我们考虑BD诊断时,将症状放在患儿所处年龄的发育背景下考虑变得非常重要。生理年龄相同的儿童表现不一定相同,因为个体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例如,一名11岁的儿童拥有一个想象中的朋友,这可能不同寻常,但也可能与儿童的发育年龄特征相一致,因此这并非精神病迹象。


在我们将儿童的某些表现认定为心境高涨或冲动症状之前,我们需要首先试着将他/她放在通常意义上的发育历程上考虑:这些症状可能只是孩子的天性。了解患儿的发育背景即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清楚或不确定,那么就应推迟诊断。


家族史


儿童BD诊断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家族史。如果患儿的家庭中有很多BD患者,如母亲、父亲及兄弟均为BD患者,那么出现上述症状几乎肯定会被诊断为BD。然而,如果患儿家族中不存在心境障碍史,那么医生真的应该三思而后行,因为BD的遗传度高达 85%。如果一个家庭从未出现过BD患者,突然间冒出一个,这种状况并不寻常。尽管如此,比较棘手的一点是, 患儿的BD家族史事实上可能为阳性,但眼前的家长和孩子并不知情。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刚开始家里没有一个BD患者,然后在与患者家人的接触中逐渐发现,原来这个家庭的好几代人都有BD。再次强调,一个完全没有BD家族史的个体不太可能被诊断BD。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人BD I型、II型及未特定型(NOS)倾向于保持稳定,而且患者并不经常在几种类型之间转换。然而,儿童并非如此:一名诊断为NOS或BD II型的14岁患者极有可能在成年时进展为典型的BD I型。治疗此类患儿时须谨记这一点。


儿童及青少年BD的鉴别诊断


 抑郁症:当你思考儿童或青少年BD的鉴别点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最常混淆的诊断是抑郁症。易激惹是儿童抑郁的一种症状,而激越在儿童及青少年抑郁中也并不少见。这两者使得医生难以确定患者是BD还是单相抑郁。发病年龄较早,尤其是抑郁症程度较为严重,是发展为BD的预测因素,但非定义因素。事实上,大多数存在此种表现的儿童并未发展为BD。这里再次强调,完全符合躁狂标准时,家族史对诊断而言非常重要。依据DSM-5诊断标准,并确保症状都出现过,这一点也至关重要。现实中往往不太可能给予肯定,故而对患儿进行随访,以密切关注其双相障碍症状随时间推移的进展,是最好的方式。


▲ ADHD:由于多动、注意力分散及其他症状,ADHD是诊断BD的另一种混杂情况。但在通常情况下, ADHD患儿的病程呈慢性,且无发作性事件,可作为定义性的差异。而且,尽管抑郁比较常见,但躁狂并不常见,因此我们可以寻找那些差异因素。


▲ 物质滥用障碍:尤其是发生于青少年时,可导致BD的很多症状。使用酒精、可卡因及鸦片均可引起心境症状,甚至是躁狂及抑郁。因此,物质使用史也非常重要。


▲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DMD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Ellen Leibenluft及其团队近期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他们注意到,很多存在慢性易激惹表现的儿童被诊断为BD,而随访研究则表明,这些儿童并未发展为BD,而是表现出复发性的抑郁病程。这一临床状况成为DSM-5中“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DMDD)的新诊断,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易激惹,而非发作性的心境症状。


▲ 破坏性及冲动行为障碍:此类疾病的一些表现可能类似于躁狂个体的行为,但通常而言,患儿的表现并不如DSM-5所预期的躁狂症状那样广泛而全面。


结语


即便成人与儿童诊断存在且确凿存在差异,将DSM-5的BD诊断标准置于儿童发育背景下加以考虑,医生也有能力更加确定患儿是否罹患BD。最后,精心治疗、重新评估及针对自己诊断的评判性评估,对表现出BD类型症状的儿童最有裨益。


作为参考书籍,Strakowski教授推荐牛津出版社出版的《发生于年轻个体的双相障碍:表现、治疗及神经生物学》(Bipolar Disorder in Youth: Presentation, Treatment and Neurobiology),本文的很多观点在该书中均有更为详尽的阐述,可能为读者带来益处。


信源:Stephen M. Strakowski, MD, What Is Unique About Bipolar Disorder in Young People? Medscape

医脉通编译(配图/王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