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导航 就诊指南 医疗保险 医生简介

BJP:不同种类抗抑郁药自杀风险及高峰探究

发布时间:2015-12-08本文来源: 网络

研究要点:


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抑郁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在诊断前的1个月达到高峰,而未接受药物治疗者为诊断后的第2个月;


SSRIs与SNRIs的自杀未遂风险无显著差异,而多重用药者的自杀风险显著更高。


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使用抗抑郁药可能与某些患者群体自杀事件风险的升高相关,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及年轻成人;其中,包括文拉法辛及度洛西汀等在内的SNRIs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中。然而,由于种种方法学问题,上述研究结果能否推广至当前的临床实践,目前尚存争议。


一项12月3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精神病学杂志》(IF 7.991)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的研究者探讨了使用不同种类抗抑郁药的抑郁患者、未治疗患者及一般人群的自杀未遂风险及时间特点。研究者采用回顾性倾向匹配设计,调取了1997-2007年间美国真实世界条件下的抑郁治疗数据,主要涉及SNRIs、SSRIs及TCAs。研究对象包括两个队列,其一为抑郁成人患者队列,包括药物治疗及未治疗者;另一个为一般人群。研究者将上述两个队列的自杀未遂风险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

使用各类抗抑郁药的抑郁患者的汇总自杀未遂率,横轴为诊断的时间(Valuck RJ, et al. 2015

▲ 对于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抑郁患者而言,其自杀风险在被诊断之前的1个月达到高峰,并在随后的6个月内稳步下降,见上图;


▲ 对于未接受药物治疗的抑郁患者而言,其自杀风险在诊断后第2个月达到高峰;


▲ 抑郁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其中,接受抗抑郁药治疗者的风险与未治疗患者并无显著差异;


▲ SNRI组与SSRI组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无显著差异;


▲ 相比于单用度洛西汀,联用多种抗抑郁药者的自杀未遂风险升高2倍以上(HR = 3.11, 95% CI 1.9–5.0);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不除外其病情相对较重。


研究者认为,探讨此类话题时,针对新用药者的大型回顾性研究设计是最为理想的,因为研究者不仅需要探测自杀这一较为少见的转归,同时需要创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匹配队列。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进一步探讨多重用药者药物治疗的复杂性及测定其自杀相关行为和事件,以及随时间进展而多次自杀这一课题。


文献索引:Valuck RJ, et al. Comparison of antidepressant classes and the risk and time course of suicide attempts in adults: propensity match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r J Psychiatry. 2015 Dec 3. pii: bjp.bp.114.150839. [Epub ahead of print]来源自医脉通(配图/王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