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PS: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看精神障碍
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钠离子相对于钾离子的通透性所决定。钠的通透性增加,钾的通透性下降,或两者同时发生,可导致膜电位的下降。这一现象对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具有双重效应:
▲ 中等程度的膜电位下降可升高兴奋性,因为此时发起神经冲动变得更为容易;
▲ 若膜电位变化更为显著,兴奋性反而下降,因为导致神经冲动发生的去极化不仅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还须达到一定的“规模”(size)。
离子通透性改变所造成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变化可导致精神障碍。此类疾病属于膜疾病(membrane disease),如双相障碍及癫痫。
通过测试钠通道阻滞剂、钾通道激活剂或两者的结合体对于精神障碍的效应,我们或许可以得知此种疾病是否存在神经细胞膜钠通透性的升高,以及膜电位和神经系统兴奋性是否有所变化。事实上,双相障碍及癫痫对上述测试呈阳性应答,提示这两种疾病与钠离子通透性升高及膜电位兴奋性下降相关,两者均属于膜疾病:
▲ 当钠通透性轻度升高,对膜电位产生轻度效应时,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此时双相障碍患者可能达到了其中的一极,而癫痫患者的运动神经细胞出现了自发点火;
▲ 一旦钠的通透性出现了更为显著的升高,膜电位发生了更为剧烈的改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反而下降;此时双相障碍患者则可能达到另一极,癫痫患者也不再出现点火现象。
如此一来,患者即呈现出“双极”效应,例如在躁狂/轻躁狂和抑郁之间摆动。
看起来,针对所有精神障碍系统地测试钠通道阻滞剂及钾通道激活剂的效应,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释此类疾病。
文献索引:J. C. Skou. A neurophysiologic view on mental disorder.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1 DEC 2015. DOI: 10.1111/acps.12541医脉通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