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导航 就诊指南 医疗保险 医生简介

双相障碍患者的哪些子女易“步后尘”?

发布时间:2016-02-26本文来源: 网络

主要发现:


相比于社区对照,双相障碍家族史本身即可造成一系列精神病理学问题;


若双相障碍患者的子女存在情绪不稳及焦虑/抑郁,即应被视为罹患双相谱系障碍(BSD)的“超高危人群”,尤其是当其父母的心境障碍发病较早时。


双相障碍具有很高的遗传性,患者的子女均可被视为双相高危人群。在此背景下,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基于匹兹堡双相后代研究(BIOS)的数据,探讨了存在双相家族风险的“高危”青少年新发双相谱系障碍(BSD)的症状学预测因素。该研究于2月19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


该研究纳入了双相 I 型及 II 型患者的359名6-18岁子女及220名社区对照子女。基线时,前一组中已有8.4%罹患BSD,包括双相 I 型、双相 II 型、双相障碍NOS等;8年后,这一数字上升至14.7%(44/299),其中15人明确罹患双相 I 型或 II 型。通过使用因素分析,研究者逐渐缩窄了基线及随访期间所收集的因素范围,并探讨了相关因素对新发BSD的预测价值。



图1:基线时,三组人群在多个精神病理学维度的表现(Hafeman DM, et al. 2016

* 除睡眠外,高危子女与社区对照在所有维度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2:父母发病年龄及症状不同时,子女预测罹患BSD的风险Hafeman DM, et al. 2016


结果显示:


▲ 相比于对照子女,基线时高危及罹患BSD子女的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脱抑制、外化问题、亚临床躁狂及情绪不稳水平显著更高(如图1),提示双相障碍家族史本身即可造成一系列精神病理学问题;


▲ 新发BSD的最强预测因素包括:基线焦虑/抑郁水平,基线与近期(发病前的2年内)情绪不稳,近期亚临床躁狂症状(p<0.05);


▲ 对于日后罹患BSD的子女而言,其情绪不稳和焦虑/抑郁水平在随访期内更高,而躁狂症状也在发病前“迎头赶上”;


▲ 路径分析提示,基线时的情绪不稳之所以可以预测新发BSD,发病前访视时存在的躁狂症状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 父母情感障碍发病较早(如<18岁)同样与子女患病风险的升高显著相关;


▲ 对于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及躁狂(以及父母一方心境障碍发病较晚),也即相对“最安全”的子女而言,其罹患BSD的风险为2%,而具备上述所有危险因素者的患病风险为49%(如图2)。


研究者指出,上述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一系列精神病理学症状与双相障碍家族史相关,但其中也有一些症状可以预测BSD的发病;如焦虑/抑郁和情绪不稳,一旦高危青少年出现上述症状,即应警惕在日后转化为BSD,尤其是当其父母的心境障碍发病较早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青少年情绪不稳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以及躁狂症状的出现,显著升高了患者在此后数年内罹患BSD的可能。


从临床角度而言,上述特异性相对较高的症状可能有助于识别,哪些青少年可能会从早期药物/社会心理干预中获益最大;从研究角度而言,“超高风险者”的定义或有助于找到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并为早期干预手段的评价提供便利。此类研究有望最终通向“双相障碍前驱期”的定义。


文献索引:Hafeman DM, et al. Toward the Definition of a Bipolar Prodrome: Dimensional Predictor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s in At-Risk Youths. Am J Psychiatry. 2016 Feb 19:appiajp201515040414. [Epub ahead of print]


医脉通编译